倾诉人:茜(化名)38岁
采访人:洛报融媒记者 闫卫利
咨询师:孟怡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小)我在幸福的云端
我和老公是大学同学,记得第一次见他,总觉得他很丑,接触后发现他憨厚老实,说话前总要推一推他的黑框眼镜,傻乎乎地笑。宿舍姐妹都说,找男朋友就得找他这样的,虽然颜值不高,但一看就是那种“全世界男人都出轨了,他也不会”的类型。
我从小就很缺乏安全感,父母在外打工,把我丢给小姨,小姨是那种粗枝大叶的人,我经常自己跟自己玩、孤零零地睡觉。所以我特别渴望一个人能把我捧在手心,爱我、呵护我,老公给了我想要的安全感,就像冬天里裹着厚棉被的那种踏实——暖烘烘的,让人安心。
结婚十多年,我们有一儿一女,老公最初是做销售的,后来他瞄准了市场,跟两个朋友合伙自己办厂生产产品。幸运的是,他的整个创业过程比较顺利,家庭收入节节攀升。我们换了大房子,买了新车,生活不再为钱发愁。
他越来越忙,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上,应酬到半夜回家都是常有的事。我则辞去了朝九晚五的工作,只在朋友的工作室挂个闲职,每天主要就是接送孩子、练瑜伽、逛街。
别人都羡慕我有儿有女,老公能挣钱,日子过的真滋润。我也觉得自己就像在幸福的云朵上,要多惬意有多惬意。
(小)一张小票让幸福成泡影
这样的幸福日子被一张小票给毁了。
有一天,我给老公洗衣服,发现了他的衣服口袋里有一张小票。打开一看,是一个酒店的消费凭证,金额480元,时间是周三晚上。我记得他说那天是和客户在某饭店吃饭。
我的心突然像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但很快又自我安慰:可能是给客户开的房吧,现在谈生意不都这样吗?
可是凑近他的衣领,除了酒味,似乎还有淡淡的香水味。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老公凌晨两点才回来,他轻手轻脚地洗漱,然后在我身边躺下就睡着了。
黑暗中,我盯着天花板,突然意识到:我已经很久没有好好留意这个男人了。
他还是老样子,早出晚归,偶尔不加班,就瘫在沙发上刷手机。
那天晚上他喝多了,瘫在沙发上慢悠悠地输手机密码。我偷偷记下了那串数字。
等他睡着后,我解锁了他的手机。微信聊天记录干干净净,相册里除了孩子照片就是一些文件截图。我松了口气,正准备放下,突然想到看看他的抖音。
这一看,我的心沉到了谷底。他的点赞列表里,是同一个女人的视频,我颤抖着点进那个账号,发现女人很年轻、还很漂亮,我隐约觉得不对劲——他平时这么忙,怎么会对一个异性频频点赞?而且他的微信越干净,我越觉得他试图在掩盖什么。
(小)他觉得我冷漠我觉得他脏
我找人调查老公的行踪。一周后,对方给了我老公这半年来的开房记录——六次,在不同的酒店,每次两三个小时。
我把证据摔在他面前,他的脸一下子变得惨白。
“你……你听我解释……”他的声音在发抖。“解释什么?解释你怎么背着我去找女人?”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他扑通一声跪下了:“老婆,我错了,就那几次,都是喝多了……我保证再也没有下次……”我的怒火岂能是他下跪道歉能熄灭的?我打电话给公婆,把他的事全抖了出来。
那段时间,家里像个战场。老公每天变着花样求原谅——送花、做早餐、早早回家陪孩子,而我要么对他冷暴力,要么逮着机会就羞辱他。
“去检查身体,谁知道你有没有染上什么病!”他虽不情愿但还是去了。
检查结果一切正常,我稍微松了口气,但很快又逼他去做更详细的检查。
他终于爆发了:“你到底要怎样?我已经认错了,也按你说的做了,你非要把我逼死才甘心?”
“我逼你?”我冷笑,“是谁背叛了这个家?你配做爸爸吗?”
“我不配?”他突然红了眼睛,“我每天像狗一样累,陪客户喝酒喝到胃出血,就是为了让你们过上好日子!你呢?你有关心过我累不累吗?我回家想抱抱你,你嫌我身上有酒味,让我先去洗澡!我累得瘫在沙发上,你让我先去换衣服,好像我有多脏似的!"
我愣住了。这些细节,我从未当回事。
现在,我们像两个陌生人,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有时候看他应酬回来,趴在马桶上吐,脸色苍白地,我会闪过一丝心疼,但一想到他那些开房记录,马上又觉得恶心。
离婚?我可怜孩子们,而且公司是我们共同经营,我哥妹等亲戚都在里面上班。不离婚?我天天面对这个背叛我的人,心里这道坎儿怎么过的去?
那晚我失眠了,翻出了大学时的相册。照片里的老公搂着我的肩,我们笑得那么开心。那时的我们,怎么会想到有今天?
洛阳市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蒋庆伟,有趣、有才、有温度的心理咨询师。洛阳市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创始人,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洛阳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专注心理咨询16年,积累成功个案1.8万个。
本期案例主人公茜的故事暴露了现代婚姻最大的隐形杀手——用物质堆砌的安全感假象。
我们从心理动力学客体关系角度解析茜和她老公问题。
一、童年剧本:茜缺的不是老公,是安全基地
客体关系理论说白了就一句话——我们跟谁处不好,其实是在重演小时候没演完的戏。茜的爸妈常年打工,把她“寄存”在小姨家。小姨粗枝大叶,她只好自己哄自己睡觉。于是,她心里的“安全基地”是残缺的——像手机信号只剩一格,随时会掉线。
大学遇到老公,他老实憨厚,补上了茜缺的“稳定感”。她以为自己嫁的是老公,其实是把童年那个“随时可能消失的妈妈”升级成了“永远不会跑的老公”。
问题就在这:她把老公当“充电宝”,而不是“另一个人”。
二、婚姻蜜月期:两个演员,一个剧本
创业顺利、换大房子、茜辞职带娃……表面是“我命好”,其实是“剧本需要”。老公负责挣钱(英雄角色),茜负责岁月静好(公主角色)。俩人都没卸妆,观众(亲戚、朋友)也鼓掌,戏就这么一直演。可英雄也会累,公主也会老。当老公开始“加戏”(陪客户、喝酒、半夜回家),茜就慌了——“充电宝”怎么不亮了?
于是她开始“查岗”,其实是想确认“我还在你剧本里吗?”
三、酒店小票:不是出轨,是“求救信号”
客体关系里有个词叫“投射性认同”——简单说,就是我把受不了的情绪扔给你,你乖乖接住。 老公把“我很累、很孤独”扔给酒精和女人;她迅速接住,变成“我被抛弃、我不够好”。于是,他越躲,她越追;她越追,他越躲。恶性循环,像极了小时候:茜怕爸妈不回来,于是更黏;爸妈看她太黏,于是更想逃。
四、手机密码:不是侦探,是“婴儿找妈妈”
偷看手机、查开房记录,表面是“抓奸”,底层是婴儿找妈妈:“你还在乎我吗?”“你会丢下我吗?”可婴儿不会说话,只好用哭闹(羞辱、冷暴力)来测试。
老公下跪、送花、体检……其实是“哄婴儿”。但婴儿要的不是花,是“24小时在线”。他做不到,只好再次逃跑(加班、喝酒)。
五、破局思路:把“充电宝”升级成“合伙人”
1. 先补自己的电
立马去做心理咨询,不是因为她“有病”,而是把童年那个“孤零零的小女孩”重新养一遍。当她能自己给自己安全感,老公就不再是救命稻草,而是一个可以商量的“人”。
2. 再换老公的戏服
别急着定义他是“渣男”还是“好爸爸”。试着问:“你最近最累的点是什么?”“如果不用喝酒就能搞定客户,你最想做的工作是什么?”这些问题像新剧本,让他有机会从“英雄/罪人”里跳脱出来。
3. 一起写“第三剧本”
婚姻不是“我vs你”,而是“我们vs问题”。比如:
• 每周三固定“夫妻局”:不谈孩子,只聊彼此本周最爽/最惨瞬间。
• 约定“出轨红线”:一旦再犯,不用跪榴莲,直接启动法律流程。把“恐惧”变成“透明规则”,反而减少诱惑。
最后一句话:婚姻不是“找对的人”,而是“把两个人变成对的人”。
案例后续:茜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已经认识到自己童年的创伤给婚姻带来的伤害,可以对小时候的自己说:“你已经被看见,不用再24小时巡逻”,感觉恐惧感下降很多。
洛阳市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创建于2007年,18年来专注于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工作,专业团队30人,积累个案2万多个。作为洛阳市知名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主要提供青少年厌学、婚姻家庭、抑郁焦虑强迫、社交恐惧及性心理等问题的咨询服务。
地址:洛龙区帝都国际城东区2号楼305室。
电话:63911995 18937996995
上一篇: 离婚后,我成了他家的免费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