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也有这样的情况:
每天刷朋友圈都焦虑,看到前同事升职了、大学同学买房了、闺蜜又出国度假了......
和他们一对比,你感觉自己活得好失败。但你却忽略了:当你在别人身上浪费了太多注意力,你就注定输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1首先,“比较心理”会偷走你的快乐。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社会比较理论,意思是:人天生会通过比较来评估自己。
这本是一种生存机制,但在社交媒体时代,它却成了精神内耗的源头。
比如:
我的来访者小B,30岁单身,事业稳定。但她每次刷小红书,看到别人晒的“30岁前有车有房有存款”,就会陷入自我怀疑:为什么别人都过得那么好?是不是我不够努力?
当你把注意力放在“别人活得多好”上,你就默认把自己放进了比赛里。
但问题是,这场比赛中:别人甚至不知道你在参赛。
而且,别人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的都是精选片段,你相当于拿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高光集锦对比。
面对这种不对等的比较,你怎么可能会赢呢?
2其次,把精力花在揣测别人上,是最无效的投资
许多人都有过度解读他人的习惯:
“老板今天看我眼神不对,是不是对我不满意?”
“闺蜜最近回复消息慢了,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同事聚会没叫我,是不是排挤我?”
这种习惯,可以用心理学上的心智化偏误来解释,具体表现为对自我或他人心理状态的误解或过度解释。
我们总以为自己能准确猜测他人想法,但实际上:90%的揣测都是错的。
我的一个朋友曾为男友最近不主动发消息焦虑了一个星期,甚至怀疑对方变心。后来才发现,男友只是在赶一个紧急项目。她苦笑着说:“原来我脑补了一出大戏,结果人家只是单纯在加班。”
你看,你的猜想,除了消耗能量,也没有获得确定的答案。因为真正的答案不在你的想象里,只在对方的嘴里。
3最后,“别人怎么看我”会成为你身上的一道枷锁
心理学家鲍迈斯特做过一个实验:
他在受试者公开演讲前,和他们说“观众会严格评价你”。结果,这群人上台后表现明显僵硬,甚至忘词。但事实是,观众根本没有特别苛刻——只是“被评价的恐惧”已经先束缚了他们。
这像极了现实中的我们:
发朋友圈前反复修改,怕别人觉得矫情;
开会不敢发言,怕同事觉得爱表现;
穿衣服要选不出错的,怕被说奇怪。
但真相是:别人对你的看法,往往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而你却把它当成了自己行为的准则。
人生最大的成本,不是金钱,而是注意力。当你把精力都花在关注他人上,自然就没有余力经营自己。
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就要把注意力收回来,你可以从这些小练习开始改变:
1、设置社交媒体休息日:每周选一天不刷朋友圈、不点开小红书,观察自己心态的变化。
2、练习课题分离:区分“别人的事”和“我的事”,比如“同事升职是他的人生剧本,我的赛道在我脚下”。
3、记录注意力流向:每晚花5分钟回顾,今天有多少时间是在“关注别人”,多少时间是在“投资自己”。
人生最划算的投资,永远是自己。
下次当你想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时,记得问自己一个问题:
“这个关注,能让我变得更好吗?如果不能,那它值得我花费现在的精力吗?”
上一篇: 懒、宅、颓,孩子的精气神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