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资讯

一段感情好不好,答案就藏在这里!

发布时间:2025-11-08 15:58:24 阅读:5次

一段成熟的亲密关系,应当让双方都感到轻松与自在。但这种轻松中又包含责任、边界与妥协——既有彼此融为一体的亲密,也保留各自独立的主体性。如果你想判断现在这段感情是否是一段「成熟」的关系,以下 3 个问题或许能给你答案。


01有没有底气做「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同的面向:可能是善良的、积极的、活跃的,也可能是退缩的、懒惰的、抑郁的。

 

一段亲密关系开始之初,人们总想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也容易为对方披上一层天然的滤镜,只为彼此在对方眼中闪闪发光。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伴侣相处久了,不可避免会展现出自己不同的面向。当一段关系能包容你所有的面向时,你才会感觉轻松与自在。在一段关系的磨合中,伴侣双方都难免经历对对方的理想化的破灭。有人在理想化破灭后选择放弃这段关系,去重新追寻下一段理想关系。

 

也有人会选择尝试真正看见对方,看见对方身上哪些特质令自己热爱,又有哪些难以接受。

 

ta 们可能会通过沟通、讨论,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相处方式——这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求同存异」。

 

假设现在有这样一个场景:丈夫因妻子拒绝负责家中每日三餐而不满。这是一个家庭矛盾,但并非原则性矛盾,除非丈夫内心预设「家庭中的女人理应做饭」,试图以理想化、标签化的期待,取代对妻子真实想法与感受的接纳。

 

针对这样的矛盾,或许夫妻双方可以讨论的问题是:是否存在替代方式,来解决做饭问题?我们每个人从孩童时代起,便不断追寻、探索一个终极的问题:我是谁?在亲密关系中,如果这部分的探索被忽视或压抑,个体可能会感到自身的存在缺乏「自由意志」,仿佛自己的存在是为别人的需要服务。那种虚无与抑郁将弥漫整个关系,而这样的关系终将出现问题。

02有没有机会做「小孩」?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以成年人的姿态来维系我们的亲密关系:处事得体、承担责任、沟通协作、共同处理家庭事务,推动家庭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每个人都有脆弱和无力的时刻。当一个人处于极度不安和负担过重时,ta 可能会暂时失去作为一个「成年人」的社会性功能,变成一个「孩子」,只关注自身需求,并渴望被无条件满足。

 

良好的亲密关系,应允许彼此的「内在小孩」出现,有机会坦率地跟对方索取爱与安慰。

 

曾有一对夫妻分享他们的相处之道,他们约定:「每个月,妻子和丈夫都可以分别做一天小孩子。在自己做孩子的那一天,可以向对方提任何要求,对方需要无条件的满足」,这样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行为,让彼此都体验到了被爱和被照顾的感觉。

 

在关系中,当伴侣有机会轮流成为那个「任性的孩子」的时候,彼此之间的连结反而可能会更加紧密。

 

03有没有空间成为「其他人」?


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指出:「家庭中的个体,总有一部分的自我是没有得到充分激活的,这是必要丧失。」

 

当我们成为妻子/丈夫、父母的时候,必然要放弃部分原有的自我特质,这些放弃和丧失可能会让我们感觉难过、委屈甚至愤怒。

 

为什么每逢春节,跟另一半总要为「回谁家」而争论?

为什么生小孩时,会因「请谁来帮忙」而起冲突?

为什么我要放弃与朋友小酌的夜晚,留下来陪孩子写作业?

进入家庭与亲密关系,是否就意味着我只能是「妻子」「丈夫」或「父母」?


事实上,家庭只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存在的一个「场景」,工作也是。或许,这两个场景占据了我们生命中很大的比例——70%80% 甚至更多。家庭带给我们安全感和归属感,工作带给我们成就感和价值感,两者都让我们体验了自我实现。

但是,我们仍有许多特质与渴望,需要在其他场景中得到展现。比如,在游戏的博弈中体验到力量,在朋友的相处中体验到亲密。


一段好的关系,如同一个安全的基地,既能抚慰悲伤,也能支持我们向外探索。

 

愿每个人都可以建立一段好的「亲密关系」。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