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原生家庭”这个词火了。
一开始是件好事,心理学家们普及原生家庭的概念,强调它的重要性,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更好地改变生活。
但慢慢地,舆论开始有点变味,很多人生活中遇到一点不开心的事就习惯性往原生家庭上甩锅。
甚至,批判父母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自卑不自信,是因为父母小时候经常批评自己,让自己感觉什么事都做不好;
没有目标,是因为父母很少管自己,现在自己对未来没有一点规划;
甚至自己不爱看书,也怪父母没有以身作则,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当然,我并不否认现在的我们,身上有很多原生家庭的影子。
但我想如果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的话,他肯定会委屈的大喊:别TM什么锅都往我身上甩!
之所以有以上那些看法,是因为大部分人都已经知道原生家庭带给了我们伤害,但是并没有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个事实,也没有想过去改变。
有句话说的号:“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原生家庭的伤害不可否认,但了解原生家庭,不是为了放大痛苦,而是让我们学会心灵成长,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看待曾经受过的伤,找到疗愈自己的方法。
笼统地讲,原生家庭带来伤害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父母不爱自己,另外一种便是父母爱自己,但爱的方式有问题。
先来说第一种:父母不爱自己。
这种情况一般都发生在比较特殊的家庭,更多的是出现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因为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在老一辈人眼里,生孩子是为了传宗接代,是为了以后有人给自己养老送终,在他们看来,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所以儿子就成了重点保护对象。
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女生,大多还会被父母训练成“扶弟魔”,比如《安家》里面的房似锦,《欢乐颂》里面的樊胜美。
这些并不只发生在电视剧里,现实里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
有时候看到这些都气不打一处来,但当我们明白重男轻女的原因后,对此的怒气肯定会少很多。
回溯人类的发展史,男女地位的改变都是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不断变化的。在古代很多人都是务农维持生计、而且国家打仗也都是男的,这也意味着男孩的地位确实会比较高。
虽然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当代社会也一直提倡男女平等,但我们并不能要求所有人的思想都跟上时代,毕竟往上翻两代,绝大多数家庭还都停留在重男轻女的思想里。
说这些不是为了给那些拥有重男轻女观念的父母开脱,只是为大家提供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看待自己的处境,因为只有真正了解了痛苦产生的根源,改变才有可能发生。
再来说说第二种情况,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父母爱自己,但爱的方式有问题。
我都是为你好,不许看手机,不许玩游戏;
我都是为你好,上学时不能谈恋爱;
我都是为你好,毕业后就应该赶紧结婚生子,成家立业;
“为你好”这三个字仿佛成了父母们的口头禅,也成了一道免罪金牌。倘若孩子们表现出一丝丝质疑,他们便会觉得你冷血,为什么我对你掏心掏肺,你就不领情呢?
父母爱你吗?这个想都不用想,当然爱!但父母爱你的方式有没有问题,答案也不言而喻。
正是因为这些,当我们回想起来总会把自己现在的种种不顺归咎到原生家庭。
但说到底,原生家庭的伤害只是家庭这一个环节带来的伤害,一个人的成长,除家庭教育外,还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
出现问题时,思考原生家庭的不足是好事,但不能一刀切地把所有原因都集中在原生家庭上。
比如我在反思自己为什么变得越来越内向这件事。
如果按照原生家庭的思维模式,我会想当然地觉得是父母的一次次批评,甚至偶尔的打骂让我恐惧,即便打我的原因是自己犯了错,但我也会觉得是他们不会教育,不懂得用鼓励的方式正确引导。
但好好思考这个问题自己就会发现,原因有很多很多种。譬如,初中时遭遇的那次校园暴力让我对社交有所恐惧,上大学后,认识了一群很厉害的同学后,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那份落差让我自卑。
总之,针对不同原因造成的自卑,解决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但如果只盯着原生家庭这一个问题,便永远不可能获得全面的成长。
环顾四周你会发现,没有人不受到原生家庭的伤害,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原因就像刚才所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局限性,我们不可能做到完美,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每个父母都会犯不同的错误。
只是伤害已经造成,你可以不原谅父母,但不能不放过自己啊。
就像东野圭吾在《时生》里所写:“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上一篇: 阳光心理招聘新媒体运营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