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资讯

“垫底王”T恤变战袍,踹渣男下桥断脐带:胡曼黎的客体关系逆袭课

发布时间:2025-07-24 11:24:33 阅读:5次

最近在刷《蛮好的人生》,女主胡曼黎有许多名场面。最有感触的是她把薛晓舟的“我是垫底王”体恤穿上。还有就是她把前夫丁致远从桥上一脚踹下去。把胡曼黎这两场“名场面”放在一起,就像把一盏探照灯打进了她的内心——光柱里全是客体关系理论能读懂的密码。咱们一句行话都不拽,用大白话把它拆开,再告诉你普通人怎么「偷师」。

 

一、先给没学过心理学的同学 30 秒讲清“客体关系”

 

婴儿生下来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我要活下去”的雷达。谁喂奶、谁抱、谁对他笑,雷达就记住谁。这些最早的重要他人(主要是妈妈),在脑子里留下一个“客体影像”。以后孩子长大,遇到所有人,都会先拿这个影像去比对——“像不像我妈?会不会也突然不理我?”

 

如果这个影像结实、温暖、有弹性,孩子就能既敢靠近人,也敢保护自己;如果影像脆弱、忽冷忽热,孩子要么黏得要命,要么躲得远远。

 

二、胡曼黎的“内在妈妈”长什么样?

 

1. 能自嘲的“垫底王”——把羞耻变游戏

 

那件“我是垫底”T 恤一上身,胡曼黎立刻把薛晓舟的羞耻感翻译成:

 

“我敢穿,就证明这标签贴不住我。”

 

客体关系翻译:她的内在妈妈影像里,有一个声音是——“你就算跌到谷底,老娘也接住你,还陪你笑。”

 

这个声音不是天生,是她早年真的被这样接住过:

 

推测1: 可能小时候考砸了,妈妈没骂,反而带她去吃一整条街的糖葫芦;

推测2:可能第一次打工被辞,家人一句“那破工作配不上我闺女”,把失败变成了“筛选”。

 

于是她把这种“被接住”的体验内化成自己的声音,现在随时拿出来用——也顺便借给薛晓舟用。

 

2. 把前夫踹下河——边界感瞬间拉满

 

当丁致远说出“把给孩子的年金也吐出来”时,胡曼黎的雷达“叮”一声报警:

“这个人要吸干我,连孩子都不放过。”

 

客体关系翻译:她的内在妈妈影像里,还有一条清晰的边界线——“我可以对你好,但你不能踩我孩子的生存资源。”

 

所以她先拿出 5 万(试探边界),听到越界要求后,一秒切换到“踹河里”模式。

 

注意,她提前说“水浅,淹不死”——既表达了愤怒,又没真的毁灭对方,这是“有功能”的攻击:

“让你尝尝冷的滋味,但我不会真的杀了你。”

 

很多从小被教育“要乖”的人,缺的就是这一下——既敢掀桌子,又知道收力。

 

三、普通人怎么“练”出同款力量?

 

1. 修补“内在妈妈”——三步小练习

 

(1) 找“温暖存档”

 

每晚写 3 件今天别人对你好的小事,哪怕只是地铁上有人给你让座。连续 21 天,大脑会重新校准“外界是友善的”这条基线。

 

(2) 录“自我安抚语音”

 

把最能安慰自己的一段话录成 30 秒语音,羞耻或崩溃时就放给自己听。这是在把“妈妈的安慰”内化成自己的声音。

 

(3) 画“边界地图”

 

拿一张 A4 纸,中间写“我”,四周写关系(伴侣、老板、客户、父母)。用不同颜色标出“我可以给多少”“绝不可以碰什么”。每周更新一次,逐渐就能像胡曼黎一样秒判越界。

 

2. 把“推销自己”变成“共享价值”

 

胡曼黎卖保险不是推销,是“我手里有救生圈,你需要就来拿”。底气来自:

 

她先确认自己值得被接住(练习 1);

她敢拒绝吸血鬼客户(练习 3)。

 

所以当你要卖产品、卖自己时,先做 1 分钟“自我扫描”:

“我是在求对方别拒绝我,还是在邀请他一起变好?”

前者会紧张到变形,后者自带松弛感和说服力——客户能闻到差别。

 

四、福利:一句桥上提问的隐喻

 

胡曼黎把丁致远推到水里前,问的是:“你确定要把孩子的年金也拿走?”

这句提问其实是对丁致远“内在小孩”的拷问:

“你真的要把那个曾经无助的自己,再次丢进冰冷的水里吗?”

 

丁致远答不上来,于是胡曼黎替他做了动作——让那个贪婪的“内在小孩”下水冷静一下。

 

观众看到这里会爽,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在小孩”都想有一个这样强大又护短的“内在妈妈”。好消息是:这个妈妈不在屏幕里,她可以长在你自己的身体里,只要你肯每天给她一点阳光、一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