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理】
这两年,很多人见面的开场白变成了这样:
我是INFP,你呢?
你是我见过最e的e人了。
我是典型的射手女,追求刺激,喜欢挑战,你呢?
自从有了标签,人和人的关系就变简单了。只要报上星座和MBTI,就可以快速了解一个初次见面的人;只要在社交软件打上标签,就可以一键筛选可以进入亲密关系的对象。
我们热衷于依靠标签,来锚定自己和他人的位置。可问题是,给自己贴标签,也会被标签反噬。
比如有个朋友,给自己贴上「爱无能」的标签同时,也在一点点加重自己“很难再喜欢上别人”的心理暗示。这样一来,以往失败的感情、开始关系时的恐惧,就都变成了她自身性格的顽疾——“我爱无能,我没救啦。”于是越来越多人像她一样,困在了标签里。
01
你为何热衷于
给自己贴标签?
心理学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动机(需求)推动的。我们之所以那么热衷于给自己贴标签,可能是源于以下种需求。
1、确定性需求
一旦给自己贴上标签,尤其是经常迷惑于“我为什么会这样?”的人,无疑吃了颗定心丸。
就像有些抑郁症患者,一旦被确诊,第一反应不是伤心,而是松了口气。因为确诊让自己一切看上去不那么合理的行为,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同样的,内向的人,一旦认定自己只是性格内向,往往就不必纠结“我是不是有问题啊?”。
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弄清楚了“我为什么会这样”,还可以在网上搜到很多“我可以怎样做”的指南。就好像获得了一份“我”——这个精密“机器人”——的使用手册一样,可以让人安心不少。
2、自我认同需求
自我认同是每个人的核心需求,但是认识自己并不容易。所以通过人格类、特质类测试了解自己,就好像获得了一份自我说明书,不至于迷茫。
而且,很多测试都既便捷又快速,再没有比这更快获得自我认同的方法了。比如,这两年大火的MBTI测试,只需要不到30分钟,就可以搞清楚“我适合做什么”这个困扰了无数人许久的大难题。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测测“你的控制欲有多强”、“大脑年龄”等等。
你会发现,当你越迷茫的时候,越需要自我认同,越需要赶紧给自己贴些标签,就好像身份牌一样。
3、社交需求
当越来愈多人热衷于给自己贴标签的时候,不那么做往往显得不够“与时俱进”,很容易被排斥在外。为了融入其中,都会忍不住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玩一下。哪怕这个标签并不那么炫酷。
比如,很多人对外说“我有强迫症”“我社恐”,但事实上可能并不严格符合诊断。可能只是因为他们把强迫症与追求完美搞混了,但为了显示自己“很有追求”“高要求”,所以这么说。
也可能只是为了暗示对方“我可能会有些难搞,你要接纳,因为这是我的性格,不是特意为难你。”换一种说法,“病”有时候也可以成为拉近彼此距离的“共性”。
以上三种需求往往交叉存在,每个人的权重并不一样。
02
标签
只能代表部分你
回想一下,你是依据什么理论来标签自己的呢?现实中,我发现主要是两种。
一种是测试。比如MBTI测试、星座测试、焦虑水平测试等等。只要你愿意,可以在网上搜到无数测试,囊括你想要了解的方方面面。一种是各种心理学诊断理论。
无论是哪一种,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不得不承认,所有的测试或诊断都是有局限性的。
其一,标签(测试结果或诊断)只能代表一种倾向。做过心理测试的人都知道,它往往是通过询问你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以及一些行为倾向来确定你身上具有哪些特征。
比如,当你要外出一整天,你会:
A、计划你要做什么和在什么时候做
B、说去就去
你是否发现,很多时候你的回答并没有那么确定。这就意味着,你的回答有50%的可能性并不能代表你的真实反应。而有一些问题,你可能并没有答案,乱选的,就更不能代表了了。
比如,你是否:
A、容易让人了解
B、难于让人了解
一个个不确定叠加起来,误差可想而知有多大。以我来说,曾经在网上做过一个性格测试,两次测试结果很不一样,都是真实答案,只是在某些选择上两次的第一反应不同。而且,即便你有确定的选项,结果也只能作为参考。
在心理咨询中,尤其强调这一点。因为很多量表都有些年头了,且抽样样本并非中国人。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制作者基于某一种理论设置的。可事实上,很多心理学理论,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统一的定论。
人格定义就是其一。九型人格、五型人格都只能说明我们大致上可能呈现这样一些规律性,但绝不能代表每一个个体。
星座等玄学类测试,概括性就更强了,而且极具暗示性。有个朋友之前用农历测算了星座,一直认为自己是天蝎座,后来才知道要用阳历,结果变成了射手座。有趣的是,她觉得天蝎和射手的特点,自己都符合。不信,你试一下给别人报一个错误的生日,看看她如何解读你?
其二,人是会变的。
人是会变的,而且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刻意为之。出于生本能,在你与这个世界不断碰撞的过程中,你会不断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以便让自己更好地活下来。所以,有些i人,也会渐渐变成e人。
一个有些抑郁倾向的人,只要换一个环境生活或稍微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发现自己变得积极多了。更关键的是,人的特性本来就是流动的,处于两极之间。极端的性格,都是缺乏灵活性的表现,并不健康。所以,绝大多数人的特质或行为模式都是可以随境而变的。
03
尽信标签
不如无标签
话说回来,虽然标签有其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它的确代表了我们身上存在的一些特质。所以,给自己贴一些标签也未尝不可。尤其是,建设性的标签。比如通过MBTI确定自己更适合做什么,职业规划时可以更有针对性。
只是,在我们给自己或他人贴上这些标签的时候,要记得它们不能代表全部的你,更不应该成为你自我成长的阻碍。
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我想给你提个醒:
A、注标签,更要关注如何突破标签。
测试也好,诊断也好,本质都像扫描仪一样,让你从心理学的维度,看到自己的特质。就好像去医院照CT一样。弄清楚了自己的特点后,我们才能够更加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人格或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所以,一份完整的测试报告,往往不只有标签,更有建议。
比如,被贴上i人标签后,并不意味着你就不能做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也可以像梁朝伟一样,台下i,戏中e。况且,你身上的每一种特质,哪怕是缺点,客观来说,只是你为了生存所发展出来的一种反应模式而已。
比如,有些人脾气很大,宜人性不够。可能是因为内心有伤,所以无法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所以,当你往自己身上贴了标签后,不必急着因此给自己“因为我是……所以不能……”的负面暗示。如因为我宜人性不够,所以注定没有朋友,没有人喜欢。
而是要看到标签背后的正向意义。比如,我需要调整自己的情绪管理方式,以便于自己变得更有亲和力。
总之,每一种特质,都只是在告诉你“你身上存在这些特点”。你需要学着接纳。同时,若你觉得这些特质,正在阻碍你成为你想要成为的自己,可以换一种方式。
B、贴标签时,要对“心理暗示”效应保持觉察。
标签对人有很强的暗示性,确定感越缺乏、自我认同感越低的人,越容易受影响。就像你一旦给自己贴上爱无能的标签,可能就懒得用心去经营感情。
一旦你拒绝去爱,就更难与人建立爱的链接,也会在不断的负反馈之中一点点加重“我很难喜欢上别人”的心理暗示。
对于这种情况,一定要记得提醒自己,任何特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被塑造,也可以被修正。你之所以会形成这些特质,是因为经历了某些事,而任何时候你都可以选择它以何种方式影响你。
所以,如果觉得自己爱无能,不是就不去爱了,而要想一想可以如何疗愈。
同样,也不要随意给别人贴标签,因为标签会加重刻板印象,让你看不到具体、真实的人。
在最后,停下来想一想:你的身上有多少标签?哪些是自己贴的,哪些是别人贴的?它们又是如何影响你的呢?
任何标签,都只是我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一个工具,一个起点。试着撕掉僵化的标签,去看到背后那个鲜活而具体的人吧。
上一篇: 想让孩子情绪稳定,常说这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