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资讯

孩子懒惰的背后,藏着如此多的心理秘密!

发布时间:2025-03-21 08:54:46 阅读:42次

【阳光心理】


小外甥乐乐自从上了小学,经常惹他妈妈生气,每天因为做作业总要哭闹一场。妈妈和老师沟通数次,发现并非由于作业难度和量多的原因,他就是每天一点作业都不想做,宁可哭一场,也一个字都不愿意写,特别懒。

 

乐乐妈妈为此苦恼了近一年,明明做作业可以飞快地做完,为什么就非要哭一场,打一顿才能起点效果呢?

 

我建议乐乐妈妈,换个方向找找孩子的问题,抛开学习,看看在生活和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中能不能找到答案。后来,经过耐心观察和细心查找原因,妈妈发现乐乐懒惰的背后,藏着令人惊讶的心理小秘密。

 

01

 

以懒惰的方式赢得爸爸的关注

 

孩子的很多行为问题,爱学习,调皮捣蛋,惹是生非可能和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有关,懒惰是其中的一种。

 

乐乐没上学以前,十分聪明活泼,简直是人见人爱的乖巧小天使,喜欢做手工送给小朋友。为什么现在变得如此“懒惰”呢?是天生不爱学习吗?

 

妈妈发现,每当乐乐哭闹时,如果爸爸被发脾气训斥一顿,乐乐马上会抽抽嗒嗒地将作业写完。乐乐妈妈恨铁不成钢地说,“每回就是要挨人家两句骂,才能安心写作业!”

 

其实,事实还真如妈妈所说,乐乐懒于写作业就是为了引起爸爸的注意。

 

原来,乐乐爸爸两年前换了一份工作,离家较远,且由于工作辛苦,爸爸一回家总是躺着刷手机,根本不管孩子。乐乐觉得受到爸爸的冷落,甚至认为爸爸变得不爱自己了。当乐乐抽泣着埋怨爸爸时,妈妈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潜意识中在通过“懒惰”引起爸爸的关注,为此甚至不惜“牺牲”聪明可爱的乖孩子形象。

 

后来,爸爸和乐乐约定,每两天陪写作业一次,每周末抽出时间陪玩一次,乐乐终于开心了。此后,乐乐不仅不那么爱哭了,也“勤快”了很多,不仅能完成作业,还会自觉帮妈妈扫地抹桌子。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成长心理学》一书中谈到,有太多的孩子不惜一切代价来获得父母的关注。“懒惰”是他们玩的聪明的“小把戏”之一。

 

02

 

孩子以懒惰掩盖对失败的恐惧

 

如果乐乐的懒惰还称得上是一种被容易识破的“把戏”,那么,对于一个整天躺在宿舍不肯起床的大学生来说,懒惰就是一种隐性的,连他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策略。

 

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这么说:我的孩子不笨,挺聪明的,他学习不好,是因为太懒了。我的孩子一旦勤快起来,学起什么东西可快了!......

 

看到没有?这些家长在说这些话的时候,都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掩盖孩子现在学习不好、学习不努力,没有取得好成绩的状况,以懒惰为自己的孩子开脱。

 

家长既然都这样说了,孩子当然有样学样。这些特别懒惰的孩子心中有一个虚构的推理:如果我不懒,我做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我之所以现在没有成功,是因为我懒,而不是因为我蠢。当这样一个潜意识在孩子的内心被强化为一种潜意识的时候,他就逐渐形成了懒惰的人格。

 

有了懒惰当借口,他避免因为尝试可能导致的失败。

 

看,这些懒惰的孩子其实内心对失败有着深深的恐惧,他们不敢尝试,没有信心凭借自己的力量追求成功,因而像寄居蟹一样,把自己躲在了懒惰的壳子里,久而久之,懒惰成了习惯,也成了人格的一部分。

 

03

 

懒惰是为了掩盖自信心缺失的痛苦

 

有个女生,非常懒,经常是几天没洗头的样子出现在课堂上,在宿舍里也常常躺着,不爱学习,不爱运动,不爱交际,没朋友。心理辅导老师经过多次谈话发现,这个女生最大的问题不是懒惰,而是懒惰背后的自信心的严重缺失。

 

和老师谈话时,她总是惊慌失措地这样开头:“老师,我不行”;“我没有办法”;“我做不了”;“我没有试过”;“我没事,打扰老师了”……

 

大家可能已经在心里勾勒出了这个女孩子的形象:体型偏胖,穿着宽大的T恤,头发和皮肤都比较油,胡乱扎个马尾,喜欢低着头抠指甲,总是尽量坐在教室的角落,经常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并非形象歧视,请理性看待)。

 

当老师谈到,能不能下功夫在一年内通过英语四级的时候,这个同学想都没想就对老师说:“老师我不行,我记忆力不好,记不住单词......,我可能不行......,我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后来发现,这个女生在成长中受到了太多的指责,除了高考,几乎没有任何成功的体验,她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怀疑,也常常因此不能参加集体活动。可以说,这个女生的自信心是几乎崩溃的。

 

由于缺乏自信,她“认定”自己无论干什么都会失败。由于惧怕失败带来的痛苦,因此她不愿做任何尝试,没有足够的动力面对大学的学业和周围的人际关系,“躺在宿舍”成为最安全最保险的选择。

 

所以,懒惰的根本原因是自信心严重缺乏导致的动力与活力不足。

 

由于自信心崩溃,一般人看来很平常的任务在懒惰者那里就变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而实际上,这些所谓不可逾越的困难大多是他们的主观看法。

 

04

 

懒惰难以改变吗?

 

要打开任何一把锁,都要找到合适的钥匙。家长们常常把懒惰当作永久性的人格问题,但实际上,最初它是个心理问题,因为人的内在虚弱而产生。

 

正如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在《箴言录》中说:“懒惰是由衰弱的灵魂而起。懒惰虽然柔弱似水,却常常把我们征服:它渗透进生活中一切目标和行为,蚕食和毁灭着激情和美德。”

 

当家长们把懒惰当作孩子的品性时,他们习惯用指责、打骂的方式督促孩子改变懒惰,但结果是让孩子越来越懒。

 

一方面,如果孩子用懒惰引起家长关注,即便因此被家长打骂,他也成功地引起了家长的注意,他的“计谋”得逞了,所以他还会继续使用下去。另一方面,对已经很懒的孩子来说,指责和打骂只能加剧他的不自信,让他更加缺乏动力,把孩子逼向更懒的地步。

 

改变懒惰当然不容易,因为这是长期的、隐蔽的心理问题,得慢慢来,但并不是完全没有“解药”。相反,有些看似很简单的办法恰恰就是那把合适的钥匙。

 

第一,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当父母和老师对孩子有足够的关注,孩子获得充分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时候,孩子就不再需要懒惰这种“小计谋”了。

 

第二,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取得意外的成功。阿德勒说:“孩子能做到,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做到”,而孩子相信自己能做到的信念,来自孩子的成功体验。当成功的体验积累到能够战胜自信心欠缺导致的动力不足时,孩子的“发电机”焕然一新,孩子就会变得勤奋。

 

第三,鼓励而不是指责孩子。父母的指责和打骂当中往往藏着很深的情绪暴力:“你这样懒,你什么也干不成”,在父母的“预言”之下,孩子自信心不足的情况会更糟糕。

 

尤其是当父母的“预言”变为孩子的内心信念时,孩子就再次陷入用懒惰自证预言的恶性循环中。

 

当家长能够和风细雨地鼓励孩子,理解孩子,宽慰孩子时,孩子的勇气会逐渐被激发,被“废掉”的自信会一点点地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