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理】
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一听到就能勾起你内心深处的情感?或许是童年时的那段旋律,让你回到无忧无虑的时光;又或是一曲激昂的交响乐,激励你面对生活的挑战。音乐,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情感的宝库,连接着回忆、情绪和梦想。
音乐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能够触及灵魂的力量。它能让人欢笑、让人落泪、让人沉思。而这种力量,早已被应用于医学领域,成为治愈心灵的“良药”。在精神科,音乐治疗以其独特的方式,帮助无数人走出情绪的低谷,重拾生活的色彩。
问
音乐如何触动我们的心灵?
以一曲《广陵散》名垂青史的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指出:“声音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应感而发。”意思是说,乐声本身具有自然属性,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情绪体验,源于个人经验和思想感情的投射。
现代研究同样发现,音乐有巨大的个体差异,例如男性比女性更偏好重低音的音乐,而女性则更喜欢轻柔、浪漫的舞曲。追求刺激的人往往喜爱兴奋度高的音乐,如摇滚乐;性格保守的人则不太喜欢重金属或说唱音乐。外向的人倾向于流行音乐,开放性高的人则喜欢尝试各种类型的音乐,包括非主流音乐。
当我们聆听音乐时,会基于对音乐规则的认知,自动地对接下来的旋律产生预期。这种预期源自个人的生活经验,反映了个体预测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如果音乐的发展符合预期,我们会感到满足和愉悦;若违背预期,则可能产生惊讶或紧张的反应。
问
什么是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是一门综合了音乐、心理学和医学的跨学科专业。专业的音乐治疗师通过运用音乐的各种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弦,以及音乐活动,如演奏、创作、聆听等,刺激大脑中的神经系统,调节接受者心理状态,帮助个人在情感、认知、身体和社交等方面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例如,节奏快的音乐可以帮助提升情绪和能量,而节奏慢的音乐则可以帮助放松和减轻焦虑。音乐的共鸣效应能够让接受者感受到一种被理解和支持的情感,从而促进心理康复。
目前,音乐治疗的方式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聆听,被分为多种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适用对象。
接受式音乐治疗
又称聆听法、接受法。在这种方法中,求治者通过专业引导,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先与音乐建立联系,再与治疗师建立信任,逐步打开内心世界,表达情感,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它可用于:
引导想象:帮助求治者放松,提高创造力和自我认识。
系统脱敏:逐步减轻对特定事物的恐惧和焦虑。
镇痛减压:缓解身体疼痛和心理压力。
催眠疗法:进入深层次的放松状态,挖掘潜意识。
再创造式音乐治疗
又称主动法、娱乐法、参与式音乐治疗。求治者主动参与,对现有音乐作品进行改编或演绎,形式多样,常用于疾病康复、发育障碍矫治等领域。包括:
歌唱:表达内心情感,增强自信。
演奏:培养专注力和协调能力。
现场创作:激发创造力,促进自我表达。
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
又称创造式表达型音乐治疗。在治疗师的引导下,求治者随心所欲地演奏音乐,以达到治疗目的。特点是:
自由度高:无需专业技巧,使用简单的打击乐器即可。
自我实现:激发内在潜能,增强自我价值感。
多重感官刺激:通过音乐活动,刺激生理、认知和情绪,提高各方面能力。
音乐与其他疗法的结合
音乐疗法可以结合正念练习,提高觉察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或配合音乐进行舞蹈或身体活动,改善身体协调和情绪状态。
音乐治疗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
在精神科,音乐不仅仅是一段旋律,更是一剂良药。许多研究均发现,音乐治疗在多种精神科疾病中的积极作用:
● 在抑郁症中,参与者通过聆听积极、欢快的音乐,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提高幸福感;在音乐创作或演奏中,表达难以言说的情感,释放负面情绪。参与音乐活动还可以增加参与者的兴趣和主动性,改善冷漠和缺乏动力的症状。
● 在焦虑症中,音乐可作为分散焦虑的工具,帮助参与者专注于当下。使用节奏缓慢、旋律舒缓的音乐,结合深呼吸和放松训练,降低参与者的生理唤醒水平,缓解焦虑。
● 对于精神分裂症,音乐训练有助于提升参与者注意力、记忆力和信息处理速度。团体音乐活动促进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增强沟通能力和情感理解。使用有结构的音乐聆听,帮助参与者分辨和应对幻听症状。
● 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音乐创造了一个安全的情感空间,帮助参与者逐步面对和处理创伤记忆。通过音乐可以调节强烈的情绪反应,降低过度警觉和易激惹。
● 在物质使用障碍中,音乐训练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减少冲动行为。音乐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替代物质带来的短暂快感。
结 语
音乐,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心理。在精神科治疗中,音乐治疗作为一种安全、非侵入性的疗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帮助参与者缓解症状,更促进了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和社会互动能力的提升。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一段美妙的旋律就能触动你的心弦。让我们一起拥抱音乐,让它成为我们心灵的良药,伴随我们走过生命中的每一个起伏。
上一篇: 为什么家庭条件越好的孩子,长大后自驱力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