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资讯

心理|真正瘦下来的人,做对了2件事!

发布时间:2025-04-05 11:58:22 阅读:45次

【阳光心理】

 

最近有朋友问:有哪些心理因素能让人瘦下来呢?这真是个好问题!

 

随着「体重管理年」的到来,医院增设了体重管理门诊、学校食堂也增设健康餐,网上有更多博主分享运动跟练视频......

 

有了科学的减肥方法当然是好事,接下来就到了重头戏:执行。能瘦下来的人,都有着持久的执行力,在有的人看来,执行无非就是一咬牙、一跺脚的事,没有什么技巧。但在心理学看来,执行靠的不是拼命死磕,而是构建协调的内在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如何执行好减肥的两件大事:「管住嘴」和「迈开腿」。

 

“这么清汤寡水,

 

你怎么吃得下的?”

 

连续5年体检超重的小桃,终于下决心把减肥提上日程了!一直以来,她都是与重油重盐的食物作伴,常常吃红油辣椒拌的各种面食,隔三差五就整一顿烧烤或麻辣火锅,每次都吃个十二分饱。而这些全都是热量爆炸的食物,久吃并不健康,也极易引人发胖。

 

闺蜜是个饮食清淡健康的人,懂一些减肥知识,得知小桃要减肥后,就在周末上门为她示范如何做健康餐。

 

可一看到桌面的食物,小桃就崩溃了——水煮玉米、鸡蛋,清蒸牛肉,紫薯,几个轻轻蘸点酱油的虾仁,只有零星油花的炒菜心......所有的调味料加起来,都不及小桃过去一顿的十分之一!

 

可没办法,还是得吃。小桃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点开综艺下饭,三下五除二就啃完了,回过头看闺蜜还在专心对着饭菜细嚼慢咽,一半都还没吃完。

 

小桃吐槽道:“这么没味道的东西,你还吃这么慢?有啥好品尝的?”

 

闺蜜表示,这些挺好吃的,而且自己并不着急,就慢慢吃。

 

由于中午没吃饱,晚上小桃就拉着闺蜜去吃火锅,自己点了一大堆吃个不停。这次,小桃有特意留意闺蜜吃东西的样子——她不仅吃得慢,而且也少,通常吃东西就认真吃,不会刷手机看剧,每次都是一小口一小口,没多久就表示饱了不吃了。

 

相比之下,自己吃东西则如狂风骤雨。这些微妙的差别,难不成就是闺蜜能「管住嘴」的原因吗?

 

暴食背后

 

是人与食物的「断联」

 

说到暴食,许多人会觉得就是因为嘴馋,但从心理学看来,这是一种与食物失去联结的表现。

 

《西游记》里有一段有趣的剧情。吃人参果的时候,猪八戒一口就吞了下去,结果却全然不知味道,求着猴哥再分他一个。

 

在这个过程里,猪八戒完全没有对食物的觉知,只是机械地吞咽;所以他丝毫感受不到美味,甚至也没有饱腹感,必须得再吃一个。

 

现实里,许多会暴食的人都有一个习惯:进食时心不在焉。

 

像小桃吃东西会下意识玩手机、看综艺下饭;

 

有的人在情绪不安时进食,通过吃来逃离痛苦;

 

有人在心事重重时进食,机械地咀嚼,仿佛不是品尝食物,而是在咀嚼那些杂乱的想法......

 

这些时候,人的注意力并不在食物上,所以难以感受到味蕾的满足,也难以感受到饱腹。于是,人就会下意识地追求重口味且巨量的食物,来获得满足感。待回过神来,往往已经吃了远超身体所需要的食物量了。

 

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该如何调整呢?我们需要在吃的时候保有觉知,重新建立与食物之间的联结,这个过程称为「正念饮食」。

 

重建与食物的联结

 

所谓「正念」,指的是对当下的事物抱有丰富觉知的状态。「正念饮食」则是指以一种饱含觉知的状态去进食。乍一听你或许觉得抽象,通过一个故事便能很好理解。

 

2012年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开播,就获得大量好评,观众们表示每次看完都食指大动!节目之所以能爆火,是因为它采用一种「与食物建立全然联结」的方式进行拍摄。

 

其中有一期讲的是竹笋。节目先是讲述竹农一天的劳作是怎样的,然后便带领观众去山上挖竹笋,过程中还不忘描述山上的泥土气味,还有阳光雨水之下,竹笋是如何生长的。

 

然后,竹农有技巧地翻着泥土,把竹笋刨出来,再到洗净、切好,刀锋划过竹笋发出清脆的声音。

 

随后下锅蒸熟,热腾腾的蒸汽萦绕着竹笋升起,再到端上餐桌,用筷子递进口中,咀嚼发出响声,仿佛能想象到口中溢出的清香,最后画面锁定在人们满足的表情上。

 

这个过程让人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是啊,每一份食物都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呀!

 

竹笋本是一种随处可见的清淡朴素食材,但看完片中的介绍,我们与它的联结更深了,便想要仔细品尝一番。

 

当我们对食物抱有丰富的觉知与联结,便能在进食过程中,更容易获得味蕾满足以及饱腹感。自然而然,吃的就少了。

 

关于「正念饮食」,网上有许多更加详细的教程,包括进食前先静心、对自己食欲的觉察、想象食物是经历怎样的过程,送到你面前的....

 

不过对于习惯了暴食的人而言,一下子想全做到颇有难度,我建议你可以先做以下2个要求:

 

1.吃饭就吃饭,不做其它分神的事;

 

2.慢,每口食物品尝清楚味道后再下咽(可以试着闭上眼睛咀嚼)。

 

待熟练后,再试着去做更完整的要求。正念饮食不仅是一种控制食量的技巧,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值得每个人去试一试。

 

说完「管住嘴」,接下来说说如何「迈开腿」。

 

总不愿动

 

是不愿面对糟糕自己

 

说到运动,许多人都会习惯认为:坚持运动是辛苦的,需要强大的意志力支撑,如果做不到就说明太懒、没毅力。减肥反复失败的人,常常一边说自己懒,一边又鞭策自己千万不能懒,结果往往把自己内耗得筋疲力尽,最后选择摆烂。

 

分享一段我自己的经历。在过去有大约3年时间,我很希望自己能养成跑步的习惯,可却一直都没做成。

 

比如某天终于鼓足勇气早起,跑了5公里后感到心满意足,心想着明天要继续保持。可到了第二天,如果起床稍微晚了,我就意识到自己时间不够去跑5公里,便不想出门了,结果没跑成,内心便想:我怎么这么快就放弃,太不好了!

 

有些时候我虽早起成功,但由于体力不行跑不到5公里,中间大喘气的时候就会想:怎么这么点距离就跑不动了,我也太差劲了!

 

只要没能完成每天5公里的指标,我就会自责。但这并没有让我变得更有动力,反而越来越拖延,甚至直接放弃跑步。(有时心情烦躁还会吃点香的甜的来发泄情绪)

 

直到后来有一天,我对自己的内心活动进行了觉察——为什么执着于每天去跑呢?为什么执着于5公里呢?这样的目标其实对我而言是过高的。

 

原来,是我一直觉得自己很糟糕,就着急着通过完成高目标来去证明自己是好的。但实际上,不合适的目标只会打乱运动的节奏。

 

与此同时,我的潜意识也会做出来判断——每次跑步大概率达不到目标,没达标就挨自己骂,这相当于一跑步就得被骂。于是,潜意识让我变得拖延,容易放弃。我通过拖延、放弃的方式,去避免面对那个糟糕的自己。

 

而想要摆脱这种状态,就需要与自己建立一种自洽的关系。

 

化解拧巴

 

在运动中自洽

 

如果去采访有多年运动习惯的人,问他们为何能坚持,他们常常会说:运动很开心呀!

 

“跑步后洗个澡,整个人都精神多了!”

 

“和朋友打球虽然很累,但追赶比分的过程很刺激呀!”

 

“心情不好时出身汗,精神变轻松了。”

 

“看到自己一点点变得有力量,很有成就感。”

 

准确来说,他们保持运动并不是靠咬紧牙关如苦行般坚持,而是体会到当中的趣味,然后很自然而然地去做。他们在运动过程中,往往自我感觉是良好的。

 

待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便给自己定了一个别样的目标:不是跑多远、不是跑多快,而是:想办法让「跑步」变成一件不会让我感到有压力的事。

 

于是我做了3个调整,来让自己的状态变得自洽。如果你也会因为运动不好而自责放弃,那么可以以此为参考。

 

1.为「小得离谱」的成绩喝彩

 

我把自己的跑步目标设定为「1公里」,这对我而言几乎是毫不费力的。我告诉自己:只要今天出门了,跑了,哪怕只有1公里,那也是好的。是呀,我毕竟早起了,运动了,总比过去赖床上要好。

 

2. 不与人攀比

 

一次晨跑,我被一个满头白发的大娘轻松超过了,我内心震惊,于是赌气加速超越,可由于体能不行,最后跑不动还是被大娘反超。我倍感挫败。

 

可后来我转念一想:我为什么要和她对比呢?人家可能跑了许多年,而我才刚恢复跑没多久。再说,我的目的是让自己保持运动,获得健康,而不是一定要胜过她。想罢,心便不再乱,继续按自己的速度跑。

 

如果我们在运动过程里充满了和别人的攀比,其实又会很容易陷入自责,然后放弃。

 

3. 尊重自己的节奏

 

运动这件单独看其实不算难,可成年人的世界总有各种各样的事,要上班、有饭局、或某天心情不好实在不愿动。以前我也会因为没完成计划而焦虑,直到后来,慢慢理解了,计划不可能总是那么顺利达成,偶尔有些意外才是常态。

 

所以,如果真有特殊情况没能运动,也适当理解自己,毕竟如果要求过于苛刻,那就更难坚持下去。

 

诚然,这样的调整并不能让我减肥变得有效率,但却能让我能把运动习惯保持下来!只要运动下去,体能就必定会一点点变好,身体上的付出是绝对不会骗人的。

 

 写在最后

 

其实许多人之所以反复减肥失败,缺的并不是减肥的决心,而是陪伴自己一点点变好的耐心。

 

只要管住嘴、迈开腿,体重能一点点恢复到健康的范围,但这并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而是一种持续的生活状态。待你能协调好与食物、与自己的关系后,变化便会一点点到来。

 

不必着急,美好自然会慢慢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