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资讯

在感情中,该如何建立配得感?

发布时间:2024-09-05 10:30:27 阅读:34次

许多人在感情中,都会有这样的困扰:面对喜欢的人时,总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觉得自己太普通,不敢表露,只能处于暗恋中。


当进入亲密关系时,也不敢展露出真实的自己,担心对方会讨厌自己,提出分手,每天都会带着面具,扮演着一个完美伴侣。


而且,在每一段感情中自己都非常认真的投入,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为这段关系付出,可对方总是不珍惜,关系很难长久。


当这种爱情中的苦吃得够多时,许多人就很容易陷入自责,认为是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于是多次失败的经历加上自我责备的心态,就会更难去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实际上,这都是内心中的自卑感在作祟。

 

自卑心态每个人都会有,只是平时偶尔自卑时,我们能够抵御住,不至于被它击垮。但当自卑心态在亲密关系中浮现时,就很容易被放大化,这主要是源自于亲密关系是我们在原生家庭中的心理模式延续。


微信图片_20240905102407.jpg


01亲密关系是原生家庭童年成长的轮回



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中认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内在客体关系,形象的表示出来,就是一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内在小孩内在父母的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过去父母的养育方式会慢慢地内化到我们的心中,变成我们与外界的相处模式,同时也是与自己的相处模式。


如果在幼年时,一个人总是被父母忽视和拒绝,一要去做些什么,父母也从不给予无条件的支持,永远都是打压,批评,教训。父母无法给他提供一个很好的抱持性环境


那么,在这样消极的成长环境中,一个人的内在客体关系就会呈现出对这个世界的不自信。因为父母提供的抱持性环境,是孩子最初获得的一个外部容器,只有孩子能从父母哪里得到无条件的支持和认可,他才能将这个外部容器内化到自己的心中时,就能形成一个高稳定性的自我。


而如果没有获得一个好的外部容器,就会形成自卑大于自信的心理。当长大以后,在对外部世界形成一个悲观的预期,认为做真实的自己,是不会被别人喜欢的,因为自己的父母就不喜欢真实不优秀的自己。


尤其是进入亲密关系中时,这种恐惧还会被无限放大,因为亲密关系中就如同退行到原生家庭中,需要卸下伪装,展示出真实的自己。

 

这种亲密的距离感是会再次激活曾经不被信任、不被接纳的伤害恐惧的。于是,在面对越是喜欢的人时,就越会没有自信心,会再次变成那个自卑,自我怀疑,缺乏价值感的小孩。



02认为被喜欢都是有条件的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很容易陷入有条件的认可,认为一个人必须符合一些世俗上的硬性标准,才可能获得喜欢,获得爱。


于是,一些人在亲密关系中就会说出我不值得你喜欢的话,用价值来衡量这份喜欢。认为只有自己达到了某个要求,某个标准,某个条件,才能配得上别人对自己的关系和喜爱。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价值,就会因此感到不安,觉得有愧疚感。


当我们把这种有条件的认可,固化在亲密关系中时。而伴侣也总是表现出与自己认知相反的做法,给予自己无条件的付出,不图回报。这时自己的观念就会受到冲击,会陷入自我指责:我就是一个自私的人,不配得到对方的喜欢。


内心就会陷入惶恐和不安,很难做到心安理得地接受无条件的爱。


微信图片_20240905102416.jpg

 

03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建立起足够的配得感?


1、接受真实的自己,信任真实的自己


如果你在亲密关系中也会有这种,患得患失,缺乏配得感的心态,不要感到焦虑。


首先,我们要承受自身的不足,看到真实的自己,了解真实的自己,不要去做任何的批判与指责。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受过一些心理创伤,当然它们也不是无法治愈和消除的。因此,只有先了解真实的自己,在原生家庭和亲密关系中都有那些相似的心路历程。然后将它们清晰的分离开,多和伴侣沟通自己的真实想法,得到伴侣的支持与理解。


当能够构建出好的抱持性环境时,也就等于是自己的心灵又再次被养育了一次。那么,慢慢地在亲密关系中也就会变得更有底气。


2、看到自身的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


有条件的认可,其实是一种讨好。这是早年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认知,父母无法提供很好的抱持性环境,会对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


譬如,你必须学习好,成绩好,才会获得爸爸妈妈的喜爱;爸爸妈妈不喜欢不听话的孩子。于是孩子就会去讨好父母,努力让自己达到这些条件,而这样的认知也会成为他的内在客体关系模式,在长大以后,继续应用到亲密关系中。


因此,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不敢依附对方,想要时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认为爱是有条件的互换的过程,不可能是无条件的不图回报。


但事实上,这种独立其实是假独立,自己的内心其实也非常渴望能构建出纯粹的无条件关系。所以,我们要明白自己已经不是那个需要依附父母的小孩子了,现在的自己完全有能力表达自己的需求。


而且无论对方喜欢自己也好,不喜欢也罢,你都可以在保持自己独立的状态下,建立出双方平等的关系模式。



写到最后


心理学家马丁· 赛里格曾在《真实的幸福》中说过:与爱一样,被爱同样是一种能力,但我们常常只关注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


因此,我们要明白被爱与爱是一样平等的存在,当对方爱自己时,你也是有资格享受这一切的。


如果下次你在被爱时感到不好意思,想要拒绝,那就多停留一会,多看看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多给自己一些鼓励和接纳。相信慢慢地我们就能接受那种被照顾,被关心的幸福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