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案例

在妈妈眼里, 我就像个隐形人 (上)

发布时间:2021-04-01 09:37:51 阅读:43次


倾诉人:贝(化名) 女 26岁

●采访人:记者 闫卫利

●咨询师:孟怡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贝大眼睛,白皮肤,中长发,齐刘海儿,一件宽松的外套搭配牛仔裤、马丁靴,显得活泼又时尚,看到她,你根本不会觉得她有心理问题。和她深入交流后,你会发现,导致她出现心理问题的那些事,不少人可能也经历过。

1.webp.jpg

1  毕业论文完不成



从小到大,我都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在外人眼中,我非常优秀,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种竞赛。许多家长热切地向我爸妈取经:“你们怎么教的,把孩子培养得这么厉害?”


我不仅学习成绩好,还乖巧、懂事,是爸妈眼里的乖乖女,从不惹是生非。我的想法和做法基本上和爸妈一致,很少让他们不高兴。


目前我在读硕士研究生,本来去年就该毕业了,但因为毕业论文没完成,被要求延迟毕业。我不敢告诉爸妈实情,便找了个理由,暂时瞒过了他们,可是今年我的毕业论文还是没有着落。一想到写论文,要泡在浩如烟海的书堆里,查资料、找文献,我就头疼,不想去面对这件事。


眼看很多同学已完成了论文,我却还没动笔。我很想努力去完成学业,但思绪好像被一团乱麻捆住,无法听从大脑下达的指令。


在别人眼里,我活泼、开朗,总是打鸡血一般努力上进,其实我活得一点儿也不开心,很容易紧张不安、情绪波动,对前途充满了未知的焦虑。


面对毕业论文这道难题,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躺在床上不想动,感觉人生没有意义。


5.webp.jpg

2  被忽视的小女孩



学校通知了爸妈,他们很震惊,给我打电话:“你怎么可能毕不了业?你一直都很优秀啊!”语气中满是质疑。


一听到“优秀”两个字,我内心深处就涌起一种不安和荒芜感,那种感觉没人能体会,只有我自己能清晰地感知,我痛苦、压抑、长吁短叹。


我很想让爸妈多关注我的内心,而不是一味去关注毕业这件事,就像我从小到大经历过的大大小小的事,如果他们能切身体会到我的感受,理解我,我就不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妈妈在一家公司上班,是一个主管,她工作很忙,经常晚上加班。爸爸也是经常加班。


妈妈很疼我,但她只会用给我买好吃的、买漂亮衣服来表达对我的爱。她下班回家,我扑过去想好好抱抱她,妈妈却很敷衍地抱我一下就推开:“我还有一堆活儿要忙,你自己去玩吧。”我只好悻悻地离开。


上小学时,班上一个男生亲了我的脸,我吓坏了,我担心自己会怀孕,时常摸自己的肚子,观察有没有变化,内心恐惧不安。我很想跟妈妈说,但她一直在忙自己手头的事,看也不看我一眼。


6.webp.jpg

3  我想让妈妈关注我



之前我调皮任性,喜欢赖床,还挑食,妈妈给我搓澡搓疼了,我会大呼小叫。自从那件事发生后,我就像一个干了坏事的孩子,变得忐忑不安。


妈妈让我去写作业,我立马去写;她让我起床上学,我不敢赖床;即便她做的饭不合我的胃口,我也默默吃下。


我很难受,希望妈妈能感受到我的变化,问我:“你怎么不像以前的你了?发生什么事了?”这样,我就可以把困扰自己的问题告诉妈妈,让她给我解答。


可妈妈很粗心,我都紧张、恐惧得快要活不下去了,她不但一点儿没察觉,还跟别人说:“哎呀,教育孩子不要太心急,大了自然就懂事了。你看我家贝,自从上了小学,写作业自觉了,也不赖床了,也不挑食了……”我越听越难受,很想站出来告诉妈妈,事实不是那样的!但我没勇气说出来。


妈妈对爸爸的事很敏感,爸爸偶尔不加班,按时下班回家,她就会问:“你今天怎么回家这么准时?”这样一比,我更加失落。

4  我的选择总是被否定



妈妈经常跟我说,她对我就像朋友一样,会尊重我的意见,凡事让我自己作决定。可事实是,只要我的决定跟她的不一致,就会被否定。


小时候,妈妈带我买衣服,我选灰色,妈妈说:“小姑娘别选那么暗的颜色,还是穿亮色显得活泼。”我选酷一点儿的款式,妈妈则说:“那件看起来不男不女的,不好看。”


我上初中时,发生了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


班上流行穿某款鞋子。那款鞋子确实很好看,我也想要。我跟妈妈说了,她满口答应,带我去专卖店买。到了店里,妈妈两眼放光——这个品牌的不少鞋子正打折,但我看中的那一款,不在打折之列。


妈妈劝我说:“咱就买打折的吧,划算!你看中的那双价钱能买打折的两双,况且都是一个品牌,质量差不多。”


之前的经验告诉我,我的选择总是被否定,我还能说什么呢?只有漠然地说:“你选吧,我从你选中的里面挑一双就行了。”


买完鞋,妈妈像捡了个大便宜,兴冲冲地带我回家了,我却悻悻地把鞋往鞋柜里一塞,不愿拿出来穿。


7.webp.jpg

现代人普遍压力大,不仅要忙着工作,忙着社交,还要忙着照顾家庭,案例中贝的母亲就是这样。在这样的状况下,父母很容易顾此失彼,要么无暇顾及工作,要么忽视了孩子。但是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孩子小时候,父母的关注与理解是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给孩子提供了好的物质条件,就等于满足了孩子的全部需求。其实,他们错了,即使再小的孩子,也需要精神上的沟通交流,或者说他们更需要父母的心理滋养。


我认为孩子的心理需要主要包括爱、被关注、安全感、探索、边界感等。


当您打电话时,孩子大喊大叫,他们可能希望得到您的关注;刚分房睡的孩子,晚上又跑到您的床前,是因为他们可能想要安全感;孩子把一个刚得到的珍贵玩具拆开,是因为他们想要探索和学习这个玩具究竟是如何工作的;有二宝的家庭,老大打弟弟或妹妹,因为他们妒忌,弟弟或妹妹夺走了原本属于他一个人的母爱、父爱。


上述几个情景,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行为向父母呐喊自己需要关注,这不是他们不懂事,更不是无理取闹。


如果父母长时间对孩子冷漠忽视,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不健全,时间长了可能转化为孩子的性格特征,比如成为具有冷漠心态的孩子, 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表现出冷淡的态度;再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理睬老师提问等;不能和他人进行正常的交流沟通,看不到生活的本质和真谛,也看不到心灵深处高尚美好的东西等。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满足孩子物质需要的同时,也要了解、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在孩子成长的早期,父母应排除一切困难多陪伴孩子,建立亲子间的良性互动,通过有效情感交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为孩子的心理健康、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