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的厌学、厌世, 已经成为当前比较严重的 社会心理问题了! 既困扰学生和家长 也困扰教育、卫生系统以及整个社会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自杀的影响: 高水平的亲子敌对性、情感回避、隐私侵犯以及养育者不能灵活处理家庭问题、沟通方式不被接纳时,青少年更会通过自杀行为与父母进行沟通,成为极端的沟通方式; 如果孩子在家庭中,被认为是家庭的敌对目标、诸事不顺的来源,甚至孩子在家受到虐待,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孩子采取自毁行为; 青少年自杀往往与生命中重要养育者的依恋有关,被视为一种不安全的依恋行为,他们借由自杀行为,或渴望和去世者的团聚,或通过毁灭自己来报复他人,试图获得忽视自己的养育者的重视,借此引发他们的痛苦。 1 竞争导向的社会环境。包括竞争引发的焦虑和看重分数忽视孩子。 2 被冲突支配的家庭生存空间。包括父母的不稳定情绪激发孩子叛逆、不恰当的家庭期待、失衡的父母关系和缺陷取向的养育方式。 3 缺乏有意义支持的个人生存空间。孩子的人生被安排从而丧失动力、缺乏自我价值感、空心病。 4 医疗系统:让人矛盾与纠结的精神科诊断。“应当”和“不愿意”之间的冲突、被诊断与病耻感等情绪捆绑、心理问题的好处。 5 重新融入学校生活的困难。恢复学业、受到特殊对待、重建同辈归属感和存在意义。 所有的孩子的症状或心理问题,都是其个体与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具有特殊的功能和意义。需要多系统的合作,共同应对、助力孩子的发展。简∙尼尔森(Jane Nelsen)在《正面管教》中描述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四种心理需求 : 1 表达和寻求关注,包括父母、学校、老师、社会的关注,用症状来吸引外界的关注。 2 获得某些权利,比如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但父母控制很强,青少年会用症状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权利。 3 报复行为,尤其被打压、欺负、霸凌、忽略或被贬低时,症状表达的是一种报复行为。 4 自暴自弃,青少年有一些困难、挫折,环境中也给与否定或者批评指责,就更容易自暴自弃。所以,无论家长、老师、社会以及专业人员,都需要更多的关注孩子症状背后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 第一,关注孩子个体发展。包括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导致厌学的诱发因素及是否持续存在,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学业压力,同伴关系,校园霸凌,依赖与独立的矛盾等等;根据孩子发展所处的不同时期,以及所在家庭的发展周期,依照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调整亲子关系,满足孩子成长的各种心理需要,促进孩子的个体发展。 第二,联结、激活各种社会资源,提供专业咨询、心理服务、精神科诊断和鉴别诊断,发展同类群体,利用家长团体、父母聚会、分享交流、互相支持;很多问题的发生是多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丰富的系统资源帮助问题孩子及家庭顺利地度过发展的不同时期以及关键的阶段。 第三,针对问题孩子所在的家庭,开展家庭治疗。这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家庭治疗认为:症状是其所在的环境里各种关系交织所产生的结果,是其家庭系统目前的互动模式持续并外显的部分,是维系家庭系统平衡的一种策略,也是家庭寻求改变的契机。 我们要帮助家长克服焦虑、克服面子问题,降低羞耻感,及时就诊,以免延误孩子就诊的最好时机;同时,要帮助父母降低紧张和焦虑,重拾自信,在亲子关系中提升与孩子相处的信心;还要帮助家庭解决长期以来未解决的冲突,打开家庭的“心结”;照顾家长的心理卫生,改善夫妻关系,加强父母合作,成为有安全感、有胜任力的父母。
上一篇: 以梦的方式与梦相遇-------释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