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资讯

青少年心理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

发布时间:2024-08-16 09:16:30 阅读:65次

青少年的身体发育虽然是从9-12岁开始,但是伴随的心理社会化过程却可以贯穿到成年,超过一半的心理健康问题都始于14岁之前。相关流调显示,6-16岁的在校学生,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18岁以前抑郁症患者占总数的30.28%。

 

这些数字触目惊心,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也预示着一系列的高风险行为:包括自残、吸烟、酗酒、物质滥用、危险的性行为和遭受暴力,其影响持续存在,并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产生严重影响。

 

遗憾的是,许多儿童青少年走进咨询室的时候,大都问题已经比较严重:

时间长度上:出现厌学、恐学、拒学表现,有在家一周的,也有在家三年、四年;

情绪上:伴随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烦躁、易怒)、或者抑郁情绪(提不起兴趣、无精打采)、或者恐惧感;

行为上:宅在家中,挂在网上,起居无节,严重的会有持续的自我伤害行为等。

人际交往:与伙伴、朋友偶有交流或回避交流,与家人有效沟通几乎为零;

身体上:情况欠佳,嗜睡或失眠、食欲不振或食欲旺盛、头痛、鼻炎、过敏;

感受上:无力、无助、孤独、迷茫、痛苦;

 

面对孩子的困境,家人把能够做的努力都尝试过了,中医、西医、精神科、训练营,周围亲戚的帮助,还有父母的自我成长,但这些在短时间内都很难让孩子的行为问题出现明显改善。所有的行为都不是凭空发生的,孩子们的拒学和恐学是一系列内心受挫的结果,这种状态下解决问题的难度相当大。家长看到在成长道路停滞的孩子痛心疾首,也无比挫败。

 

如何早点看到迹象,注意到孩子成长中的特殊表现,早点干预,就显得至关重要。


微信图片_20240704091723.jpg


为了帮助家长“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我们整理、分析了十几年来与孩子们工作的经验,低至小学生,大到高中生,提炼出四个方向供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参考,有助于及时进行干预或者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攻击性的表达

较多的失控行为:比如突然给别人一拳、搞他人恶作剧等挑衅行为;攀爬到高处、在马路上无所畏惧的走、跑等危险行为;

与同学、伙伴、家人频繁发生打架行为;

对小宠物恶意的打、摔、踹等伤害行为;

较多的对家长或老师的拒绝和斗争的对立违抗行为,即“对着干”。

此类情况是孩子内在恐惧的反向表达,也称为“逆恐行为”,常会被家长判定为“调皮捣蛋,长大懂事就好了”而忽略。

 

注意力的问题

活动过多:孩子在上课过程中小动作很多,坐不住,甚至会突然离开教室

注意力易分散:与同龄人比较,注意力不持久,很容易分心、跑神;不能做需要持续集中精力的事;

学习困难:作业很难完成,学习明显的落后于同龄人。

此类情况是孩子内心有大量焦虑感的外在呈现,要及时去医院或心理机构做好甄别。

 

孤僻、长期独来独往

在学校,孩子“总是待在自己的世界里”,从不主动与同学和老师交谈,偶尔低声自语;

在家里,拒绝任何外出离开家的活动;

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不足,在任何一个新环境里(哪怕是超市),都会无法安静、烦躁不安;遭遇行为霸凌、言语霸凌、外貌歧视、学习歧视、性别鄙视等也会导致孩子的独来独往。

此类情况是孩子内心有极大的不安全感,常常退缩到幻想的世界(动画、漫画、游戏等),或者拒绝人际交往来应对恐惧。

这种情况会被父母判定为胆小、内向,认为是性格特征,反而容易被忽略。


微信图片_20240710111701_副本.jpg

 

长期和父母不能有效沟通

A、回避、拒绝和父母交流,会用“没事、不知道”做简短回应;

B、总是用“不,我不”来和父母争夺控制权;

C、对父母有较多的指责、贬低和否定,完全站在父母的对立面;

此类情况孩子有很多内在的冲突、矛盾以及未被满足的需要,要不然不会表达,要不然羞于表达,再不然觉得父母就该知道如何满足他们。让父母感到精疲力尽,对管理孩子很无力,要不然各种妥协忍让,逼紧了就大吼大叫。

 

理想的情况下,儿童青少年会是一个人在知识和技能、兴趣和梦想等新领域进行拓展的时期,这为成年后的工作、爱情和娱乐中的胜任和满足做好了准备。期待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结合上述四点,用爱的眼睛来观察孩子,尽早杜绝问题的发生和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