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资讯

你有过似曾相识的感觉吗?

发布时间:2021-09-13 15:46:54 阅读:67次


1.webp.jpg


01 文学中的“似曾相识”

《红楼梦》里宝黛初见,宝玉便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又胡说了,你何曾见过?”


宝玉答:“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像是远别重逢了一般。”


究其缘由,原来二人早已有过木石之缘,只是彼此都不记得罢了。

2.webp.jpg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瞬间,你明明不曾见过这个人,但是他/她却让你感觉非常熟悉,仿佛认识了很久似的;


又或者,当你置身某个从未去过的地方,却发现这里的街巷、花草竟如此熟悉;


再或者,当你走过你每天都会经过的地方时,忽然发生了你曾经看到过的一模一样的场景......

02 心理学里的“Déjà vu”

实际上,除开文学里的浪漫主义手法,这样似曾相识的感受还有心理学依据。


研究表明至少60%人曾有过这种经历,心理学将这种似曾相识的现象称为幻觉记忆(déjà vu),


其字面意思是“已经见过”,由法国人艾米莉·波拉克于1876年首创。


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被描述为“对某一事物无法抗拒的熟悉感”,而实际上当事人根本不熟悉这一事物或场景。


记忆幻觉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不仅是大脑的神奇体验,又是大脑产生记忆错觉的衍生品。


3.webp.jpg


03 为什么会感觉“似曾相识”呢?


首先,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与人脑中的海马体和杏仁核两个结构部位有关。


心理学上对“似曾相识”感受有三种主要的解释:


一、“双重思维”


我们的思维在形成的过程中,通常会经历两种不同的路径,


一种是自动的、无意识的,另一种是受控的、有意识的。


基于此,在某些瞬间,这两个本是同步的认知过程暂时变得不同步,一前一后地发生,继而产生“似曾相识“的感受。

5.webp.jpg

二、注意力分散

我们可能在不经意间初次接触过某些信息,但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并不能够清晰形成回忆,而这些信息进入到我们的潜意识,如同沉睡了一般。


然而,某一天,一些特定的线索可能会唤醒那部分记忆,调动大脑中不同的记忆系统与之相匹配。


一旦情境中的某一特征和过去的经历匹配上,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因此,有可能...


1)你们曾无数次地擦肩而过,那些记忆片段堆积在一起,终于唤醒了你的熟悉感;


(2)你曾经在梦境中虚构过这号人物,但你忘记了;


(3)你把小说里的情节、电影里的情节等所有你间接体验过的东西,当作了真实。

6.webp.jpg

三、记忆错觉。

在看到一个场景或人的瞬间,可能会让我们检索到了记忆中的某一个节点,


因而感到熟悉,但却没有检索到这段记忆所发生的上下文(例如识别一个人,但不知道从哪里来。)


若在当下环境中存在与过去记忆片段相似的细节,如空间、画面、声音、味道等,大脑信息被提取时,


这些片段或元素与过去的某些相似的残余记忆相会时,大脑将根据那个片段重新创建整个场景,可能引发幻觉记忆。


此外,对于某些患有癫痫的或精神分裂的人,记忆错觉的现象会常有发生。


通常人脑中有一个回路会在回忆时发出信号,创造记忆的感觉,


然而对于这些病人,这一回路是过于活跃的,或者永久处于开启状态。


因此,他们会在面对新事物时产生强烈的记忆感,产生“似曾相识“的感受。

7.webp.jpg


04 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既然有三分之二的人群都经历过“似曾相识”的瞬间,它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


“似曾相识”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在焦虑、压力和疲劳的状态下,发生的概率更高。


对于那些爱好旅行、摄影,电影、图片、绘画作品,阅读大量书籍,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记忆会在这些人群的头脑里重现。


当看到或经历与其中某个记忆非常相似的情景时,体验到幻觉记忆的几率更大;思想开放,经常做头脑想象的人,也将有更多体验的机会。


上文也提到了,特殊人群更容易出现幻觉记忆。比如部分癫痫患者和精神分裂患者。


需要特别提示的是,普通人群幻觉记忆的时间非常短暂,也不频繁,


但对于特殊群体,这样的幻觉记忆已经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需就医诊治。


8.webp.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