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试图利用“我为你好”,来控制子女。
“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你做什么都得告诉我。”
父母总是陷入“你必须听我的,你不能反抗”的病态心理,他们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当父母打着“我为你好”的幌子,做控制子女的事时,其实是一种低价值的体现 ,企图通过控制子女,来获得快感和满足感。
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被称为“情感操纵”,表面上看毫无波澜,实际上它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与痛失至亲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同。
02 利用内疚心理“勒索”子女 利用牺牲感来标榜自己对子女的付出,让孩子内心感到内疚,以此来“勒索”孩子的情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通过让对方的内疚,来达到服从自己的意愿,本身是安全感的缺失。 这样的父母往往经历过恐惧、挫折和被抛弃,所以想通过让孩子“愧疚”,以此来获取安全感。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曾有一项长达30年的研究,关于“情绪情感能量层级”中指出:内疚感会严重摧残人的身心健康,它的负面影响比恐惧和悲伤等情绪的杀伤力更大。 03 用抱怨的方式向孩子宣泄负能量 父母每一句怨言背后,都像在说:“我很不开心”,于是将孩子当成情绪的“买单者”。这样的父母往往缺失安全感,常伴随着恐惧感,想通过发泄来获取关注。 孩子天生对父母的情绪有着敏感力。如果父母总是对着孩子宣泄负能量,孩子会在消极的氛围中因为不安和恐惧而变得敏感和自卑。曾有心理学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表现出对孩子的温暖和敌意的程度,和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外部行为问题息息相关。 04 自己可以不完美要求子女必须优秀 曾经看过一场演讲,演讲者问底下的妈妈们:“妈妈们的梦想是什么? ”有妈妈说:“希望我的孩子能上名牌大学。”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内心投射:自己的人生过不好,就要求孩子一定要过好,把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想办法在孩子身上赢回来。 这样的父母往往因为缺失价值感,心理的预想是“把孩子当成一个完美的自己看待”。 05 认为“孩子的一切都是我的”,偷窥子女的隐私 很多父母潜意识里都认为:你是我生的,一切都是我的。 这样的父母总是在犯一种错误:他们认为孩子的人格不完善,就应该依附于自己,包括剥削孩子的隐私权。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自尊感是在成长中逐步建立的,如果长期被隐私侵犯,压抑的愤怒和委屈会转入潜意识里,容易造成叛逆和自卑。 美国有一条“二十码法则”:父母和孩子之间一定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保护孩子的隐私,培养他的自主性。
上一篇: 阳光心理联合萌芽托育关注婴幼儿心理发展公益课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