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好只和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
这句话的意思,难道是建议我们去结交脾气暴躁,遇事容易大发雷霆的朋友吗?当然不是。
每个人都有情绪,都有不可触犯的心理底线,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正确的情绪表达。
当出现问题时,能够表达出自己不满情绪的人,更容易通过有效地沟通,及时消除分歧。而选择刻意隐忍的人,并非都有宽容大量的胸襟,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让矛盾日渐加剧。
01什么是隐性攻击
在我们的周边,不乏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婚姻中,夫妻二人吵了一架,事过之后,丈夫以为就此偃旗息鼓,却没想到真正的斗争才刚刚开始。妻子变得不吵不闹,平时也默不作声,如果有事,则是问一句答一句,绝不多言,就寝时则扭到床的一侧呼呼大睡。
妻子的举动,虽没有了战火的硝烟,可是家庭也失去了往日的温馨。
生活中,可能无心的一句话或某个行为,让好友心里感到不爽,但好友从来不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哪怕发生争执,也会淡然的一笑而过,却把所有憋在心里的怨气,统统刻在内心的“记仇档案录”。
后续的交往中,彼此的关系虽没有明显疏离,但也谈不上亲密。
看似平静如水的处理方式,往往给人一种抓心挠肝的感觉,这分明是高压水枪式的攻击。
这种让人恨不得痛快地吵上一架,却又找不到翻脸理由的崩溃,正是达到了那些软暴力攻击者的目的。
在心理学的定义上,这种软暴力叫做隐形攻击。
隐形攻击是指通过拖延、冷战、讽刺、敷衍等行为,来进行故意激怒或暗中报复对方,用间接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
看起来是无心的玩笑或怠慢,实则是有预谋的人格攻击行为。
02隐形攻击,从受害转为加害
提到隐形攻击者,往往让人联想到阴险和心机,但他们在起初时多数是处于弱势的角色中。
在人际交往中,隐形攻击者不敢直接面对强势的一方,或不敢直接表达想法把话题说开。譬如在职场隶属关系、家庭亲子关系、以及不幸的婚姻关系中,都存在着太多“只能接受,不能反抗”的相处原则,他们的处境相对被动。
选择隐忍的人,只能将负面情绪自我消化,再通过消极、间接的方式来发泄情绪,把隐形攻击作为一种折磨人心的手段。通常他们不会让别人觉察出太多的异样情绪,但最终一定会让对方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电影《无问西东》中,许伯常对吃苦受累供自己读书的妻子刘淑芬有愧疚,但确实两人已没有丝毫的感情可言,面对每天令人窒息的婚姻束手无策,只能用冷暴力的手段逼妻子离开。
虽然许伯常对外人热情谦和,却把冷漠寡言留给妻子,两人的物品分得一清二楚,甚至妻子故意打碎他的杯子,他都不会用妻子的水杯喝水。
电影中刘淑芬曾含着泪,既绝望又委屈地说:“外人只看到我是怎么打你骂你,可他们不知道你是怎么打的我。你不是用手打的我,是用你的态度。”
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有过之而不及的情况,也可能不会存在如此极端的情况,但不管如何有时候伤人最深的,并非洪水猛兽,而是人心。
在《心理学前沿》杂志中有一项研究发现:隐形攻击的行为模式,会抑制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让人更易陷入抑郁。
由此可见,隐形攻击实属两败俱伤,从来没有赢家。
03语言是艺术,更是化解矛盾的利器
无论是避免自己成为一名隐形攻击者,还是和隐形攻击者和谐共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做到有效沟通。能够耐心倾听,不打断别人说话,是一份尊重。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是一份自信。
隐形攻击者往往在最初过于关注与人沟通的方式与结果,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才会去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任凭情绪和事态进一步恶化。
不要刻意去压抑自己的情绪,不要把问题憋在心里,而故意对他人夹枪带棒的冷嘲热讽。更不要奢望对方能够心领神会,凭空去猜测你的情绪。
主动去和别人沟通,互换意见,才能及时将问题化解,使两个人的情绪和压力都得以释放。
看过这样一句话,“沟通之所以这么困难,在于大部分的人聆听都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反驳。”
被攻击者总是会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弱势方的感受和需求,一味地阐述自己的主张观点,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足够正确,却没有给对方表达观点的机会和时间。
高情商的人,除了懂得控制情绪,言行得体,还会为他人留有一席之地。
04写在最后
心理学类书籍《非暴力沟通》中写道:“语言是窗户,否则它们是墙。”
有效的沟通可以拉近两个人的距离和感情,而失败的沟通方式则会让人心存芥蒂,加深隔阂。温暖的语言,是通往人心的铺路石,也是点亮人心的长明灯。
愿我们都能对彼此温柔以待,用真心实意换来情谊的日久天长。
上一篇: 允许负面情绪存在,反而胜过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