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妈妈分享了自己孩子豆豆的故事,引发很多共鸣:昨天下午,我去姑姑家接豆豆,他一听见门响,正看着电视,就立马惊得跳起来,关上了!撞个正着,他脸刷一下红到耳根,手指拧着衣服下摆,垂着头,不敢看我。我心里颤了一下,不由想起我小时候。
放寒暑假,我就巴不得父母去上班。特别害怕父母知道我在家看电视,没有写作业。我的父母没有上过大学,所以他们再苦再累,也尽全力保障我的学习。在他们眼中,我对他们含辛茹苦的回报,就是学习好。
现在想来,当年我为什么那么努力学习,考试还是很一般,跟压力大脱不开干系。可是,豆豆的现在怎么和我的小时候一样啊?她后来回想:“我没有责骂过豆豆看电视和玩IPAD,但我肯定强烈阻止过,并对他的心理有过伤害,他才会有这样的举动。”
这就是她无形中复制了父母教育她的方式。虽然她不赞同父母教育自己的方法,甚至很反对,但她却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把这种方法用都在了孩子身上。
我们是怎么被养大的,我们就会怎么养大我们的孩子。很多人有娃后会暗下决心:绝对不像父母那样养孩子!
一些人是被父母管出了心理阴影,不想孩子和儿时的自己一样,每天害怕被否定被惩罚;
一些人则埋怨父母啥也不管(或缺位忽视或纵容溺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照顾和指引。
以孩子的身份挑剔父母容易,真要做不被挑剔的父母却很难。换句话说,不做父母那种父母,又该做哪种父母?前些天,一位朋友说她为了学习如何做好父母,慕名参加了一系列育儿讲座,结果却更困惑:为何懂得了所有的道理,却依旧教不出一个好孩子。
面对家长们发出求助问题时的焦急和无助,我们感同身受。但是如果父母仅为了孩子的问题来找“答案”,潜意识传达的心理是:“孩子表现得不尽人意,需要改造。”结果只会适得其反,难免会陷入“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这一反教育怪圈中。所有的育儿术,都是外因,但外因,必须建立在内因有所触动的前提下,才会作用。很多父母有了孩子以后,就放弃了自我成长,凭着感觉去教育孩子。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网友们热门高赞的评论:
“我很感谢我的孩子,因为她让我经历了人生的二次成长”。
“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
深以为然。育儿即是育己,真正智慧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懂得自我成长:懂得疗愈原生家庭的不完美,也就懂得了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学会打破原生家庭的桎梏,也就学会了创造自己的再生家庭。这点和全球著名心理学家斯蒂芬·吉利根博士的理念不谋而合。
作为一名亲自疗愈了自己满目疮痍的原生家庭,在家庭关系领域拥有无数经验的心理疗愈导师,他说:“我们必须承认自己有原生家庭的心智,同时,我们也都有可以自主创造的心智。关键是,如何运用后者的心智,去疗愈前者。”
每个人都受原生家庭底层牵引力的拉扯,我们能做的,就是:转化原生家庭的伤痛,切断原生家庭的拖拽;重新创造富有能量的家庭文化和氛围;学会为自己的人生作主,才能为孩子的幸福负责。
上一篇: 开始就没有父母和有父母却一直被忽视,哪个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