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

我的手机被妈妈摔碎了 我的心也碎了

发布时间:2023-04-29 15:23:27 阅读:128次


●倾诉人:盈(化名) 女 14岁

   ●采访人:洛报融媒记者 闫卫利

   ●心理咨询师:孟怡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盈留着学生头,白皙的圆脸上戴着一副粉框眼镜,穿一身粉色运动服,看上去粉嫩可爱。但是,她缺乏这个年龄应有的活力——一直低着头,说话时要么用手捂着嘴,要么手指拧在一起,显得紧张、拘束。



微信图片_20240508152450.gif
微信图片_20240508152450.gif
微信图片_20240508152450.gif


1. 我的手机被妈妈摔碎了

我无比渴望有一部手机,这样我就不至于那么孤独、憋闷,可以跟好朋友聊天,也可以酣畅淋漓地玩游戏。


之前我有一部手机,是爸爸淘汰的旧手机。我有一个好朋友,也是我唯一的好朋友。我俩在一起无话不谈,即便双休日回家,我们也会用手机聊聊天。


有一次,妈妈喊我学习,我拿着手机跟好朋友正聊得投入,没及时回应她,妈妈很不耐烦地说:“喊你学习,半天了你也不动,魂不守舍的,早知道这样连旧手机也不给你。”听妈妈这样说,我心里很抵触,便不理她,继续跟好朋友聊。


妈妈更生气了,唠叨爸爸:“你成天不在家,都不管管你女儿,她都有网瘾了……”爸爸一听,冲过来就把我的手机夺走,摔在了沙发上。可能妈妈觉得不解恨,抓起手机狠狠地摔到了地上。手机碎裂了,我的心也碎了。


我把自己关进屋里伤心流泪,联系不到好朋友,我心里闷得慌。我跑到爷爷那里,拿着爷爷的手机跟好朋友联系,被妈妈发现了。她检查了我们的聊天记录,对我冷嘲热讽:“你们在学校有多少话没说够,回家还要接着聊,看看你们聊的都是啥?你说你社交恐惧,她说她社交恐惧,你小时候还打别人呢,怎么就社交恐惧了?”


我觉得妈妈根本不理解我,而且在妈妈面前,我毫无隐私可言。



微信图片_20240508152450.gif

微信图片_20240508152458.jpg




2 .受了委屈无人求助

妈妈的话不假,我以前确实打过别人,但那是迫不得已的还击。


上小学时我长得瘦小,常被同学欺负。我想跟爸爸说,可他常年不在家,我上五年级时他才从外地回到洛阳。我想跟妈妈说,可她很忙,对于我的求助,她总是没好气地斥责我:“人家为啥揍你不揍别人呢?还是你不好!”本来别人对我的伤害就像一场寒冷的风雪,妈妈的回应就像又下了一场冰雹,砸得我晕头转向。


后来,我再受委屈也不求助妈妈了,开始尝试着反抗。


我带了漫画书,同学要抢走看,我动手打了那个同学。虽然我捍卫了自己的权利,可是那个同学发动周围的人孤立我,让我特别无助。


后来我索性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跟别人交往。虽然我很希望有个朋友在身边,能跟我敞开心扉交流,但被欺负的经历又让我害怕跟外界打交道,直到这个好朋友出现,对我表达充分的善意,我才放下戒备全心投入到这段友情中。


爸妈不知道我曾经历了什么,也不理解我需要什么,只要看到我拿手机,就认为我不好好学习、上网成瘾。我的手机被摔碎了,我心中愤愤不平——我连拥有一部旧手机的权利也没有。



微信图片_20240508152450.gif

微信图片_20240508152515.jpg


微信图片_20240508152450.gif
微信图片_20240508152450.gif
微信图片_20240508152450.gif

3 .我感觉不到快乐

不管我做什么,妈妈最后都会归结为我学习不认真,把我狠狠地训斥一通。我双休日回家喜欢先放松一下,返校前完成作业,可是妈妈总说:“我看你就是有拖延症,不到返校前最后一刻就不会去写作业!”我跟同学聊天,她说:“有什么好聊的,聊天能聊出好成绩?”我觉得妈妈就是看我不顺眼。


刚上初中时我很不适应,要住校,早晨得早早起来跑步,我感觉很辛苦,又觉得学习枯燥无味,想打退堂鼓。好在妈妈哄着我,经常给我请假,让我有个心理缓冲,渐渐地我开始适应学校生活,跟同学们也有了互动。


可是妈妈总爱指责我,让我很挫败,学习的动力也消失了,尤其是疫情期间上网课,我整个人都“摆烂”了,不能按时起床,也不想回答老师的问题,更不想做作业,妈妈都气疯了,我却毫不在乎。


重返校园后,我始终提不起劲儿来,唯一的好朋友也转学了。一想到老师那么严厉,同学很无趣,爸妈只知道盯着我写作业,我没有手机无法联系好朋友,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就觉得无望。我感知不到任何快乐,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只有摆烂才是最好的解脱!


微信图片_20240508152450.gif

微信图片_20240508152531.jpg




微信图片_20240508152540.png


洛阳市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蒋庆伟


有趣、有才、有温度的心理咨询师。洛阳市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创始人,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洛阳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专注心理咨询16年,积累成功个案1.8万个。


解决任何一个心理问题,只有了解了问题的建构,才能知道如何解构。


盈(化名)的父母看到她玩手机,觉得把手机砸了她就能专心学习。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的这个行为短暂回归学习,但时间久了,很可能再次沉迷电子设备。如果家长把电子设备砸了,那她可能去网吧看。


是不是觉得这样的孩子不可救药了?其实,像盈一样的孩子沉迷电子设备,恰恰是在自救。


一个人格健康的孩子,必定要在成长中获得三种需求:镜映需求、理想化需求和孪生需求。


镜映需求:就如同通过照镜子看到自己一样,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感到被欣赏、被认可、被理解、被关爱,他才会有自我价值感。


理想化需求:孩子要有一个情绪的“安全岛”,在孩子受到挫折时给予安慰和平复,给孩子力量和安全感。


孪生需求:指的是归属感和参与感的需要,也就是说,孩子需要处在一个认同自己的群体里。


如果学习是满足孩子这三种需求最重要或者唯一的途径,你能想象成绩不好的孩子会经历什么吗?


他在父母那里得不到认可;学习受挫时得不到鼓励和安慰;与同伴相处时不受欢迎。换言之,在学习这件事上,他感受不到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只有被贬低、被批评。这时,如果孩子想要好好“活”下去,就要重新找一个能满足他这三种需求的客体关系进行自我补偿,所以电视、手机、“平板”成为提供这些感受的客体,否则孩子只能走向枯萎毁灭了——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抑郁。











案例后续


盈和父母一起接受了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父母了解到女儿厌学是长期的心理压抑没有得到及时的呵护、慰藉、疏解,也认识到女儿心理问题的本质,及时调整了对待女儿的态度。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盈逐渐认识到她需要学会独立,需要考虑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也需要接纳自己一部分脆弱与迷茫。后来,盈和父母的亲子关系变得更具建设性、包容性,盈终于有勇气来到学校,开始了新的学习阶段。


洛阳市阳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创建于2007年,16年来专注于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工作,专业团队30人,积累个案2万多个。作为洛阳市知名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主要提供青少年厌学、婚姻家庭、抑郁焦虑强迫、社交恐惧及性心理等问题的咨询服务。